这本《思政课》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情感的力量

日期:2025-10-21 10:12 浏览:

这堂“思政大课”,洋溢艺术之美、情感之力光明日报记者 王轩耀 “人们总是问我,是否值得保持匿名,是否值得牺牲你的青春和生命?” “做了这件事,死都值得了!如果再做一次,我还是中国西部戈壁滩上的一朵小马兰花”……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结束时,银发邓稼先“千里迢迢”回到天安门广场,许下誓言。这部以“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为主角的话剧于2013年4月在清华大学主办,12年来已举办106届,覆盖校内外观众近14万人次。 大学校园里,一场话剧、一场歌曲演唱会、一部微电影、一场脱口秀……校园组织的师生文艺作品《尼里哈》,通过文艺演绎引发情感共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政治教育。大学文艺“思政课”如何继续讲深、讲好、讲精彩?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辽宁省朝阳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与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学生共同表演了原创色彩音乐剧《共产党人赵尚志》的音乐和舞蹈篇章。邱宜军 摄/光明影像 精彩精彩,高校“文化大戏”走进人心 “去前线!去后方!去陕北!去延安!延安!陕北公学!我们来了!” 这些呼唤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原创校史剧《陕北公学》。 9月21日晚,该剧在香港理工大学上演,吸引了约1500名师生及各界人士前来观看。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深化国家安全、增强爱国情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现场活动。新华社 2021年以来,“陕北公学”连续五年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演出30余场。 2024年9月30日,该剧登上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舞台,首次公开演出。 这次香港演出是今年7月准备的。演员和舞台监督是从学校各处招募的。最终招收了41名学员,其中2025级新生12名。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密集“暑期集训”,工作人员安排演员们一起看纪录片、写人物传记、进行人物讨论,收获了深入了解抗战历史背景和人物内心世界,使校史学习成为一堂生动难忘的历史课。 “通过扮演一名陕西公学学生的角色,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代年轻人‘土地不能牺牲、人民不能低头’的热忱责任感。”剧中饰演郑禄成的历史学院2025级硕士生郝博源感慨地说。 在江苏,不同高校的“文艺剧”“同台竞技”。江苏省大学生学生话剧演出已启动,目前正处于选作品、指导完善阶段。自2018年举办首届以来,每年都有来自100多所高校的近300部校园戏剧作品在此舞台上演。 2024年演出活动中,南京管理话剧《奉献》来自工业大学的《n》表现出色,最终荣获长剧类特等奖。今年5月,《奉献》登陆江苏大舞台,该剧以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史为背景,再现了99式坦克总工程师朱玉生和“中国炸药大王”王泽山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南京理工大学的使命。 南京理工大学以“加强国防、发展祖国”为宗旨。 “我在《牺牲》中饰演的陆志国这个人物,是学校历史上一代军人的榜样。”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崔云仔细研究了学校馆藏的大量资料,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次演出,我们都是热泪盈眶。这些前辈们激励着我们,要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榜样。”为祖国做贡献!” “你是中国人吧?你爱中国吗?你喜欢中国吗?” 9月17日晚,当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在重庆大剧院的舞台上提出著名的“爱国三问”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由重庆南开中学、重庆大学、树人小学联合制作的原创话剧《大江东去,我来西来》。该剧清晰地再现了张伯苓校长心系国家、奉献国家的普世精神和他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办学历程。 整部剧用平静而极富感染力的台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抗击外敌入侵的决心,一举一动、一举一动都展现了文人的个性和愿望,用文学艺术的力量质疑祖国的命运。信仰与青春。”导演、制片人、重庆南开中学教师余子超深有感触。 重庆大学2025级《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启动,志愿者代表演唱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新华社 北京大学音乐剧《大钊先生》、北航话剧《自强中华》、上海交通大学原创“大师话剧”《海菜花开》、山东大学话剧《黄昏琼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永远的长征》校史音乐会……越来越多的高校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剧目,学校的 教育精神和红色血液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春风化雨,基本思想与艺术之美相结合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方标军认为,戏剧教育在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养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月19日,哈尔滨科技大学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大讲堂”——纪念中国眼镜行业创始人、老校长王大珩院士诞辰110周年的原创话剧《永恒之光》。打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推进“大课政课”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不懈地压榨着王大珩院士毕生致力于中国眼镜行业“从0到1”的历程和报效国家的决心。 “孩子们,旅程就在前方,勇敢地走向光明吧!”这铿锵有力的声音“‘转学’思政课极大地增强了学校新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新生导师梁玉琪说。哈尔滨工业大学2025级新生尤英奇看完剧后感慨道:“看完这部剧,我真正理解了‘老精神’的精髓,其中包括个人、志在国家发展大局。我对老一辈科学家充满敬意,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一部富有思想政治意义的戏剧要想真正走进大学生心中,故事必须生动活泼,结构必须完整精致,才能更好地用艺术感染学生。”石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话剧《曾祖父的战争》编剧、南新戴卓导师穆戏剧社认为,在“思政课”中做“戏剧课”特别受学生欢迎。本游戏以大学生林永红发现家谱中的曾祖父与抗美援朝烈士同名为线索,引发了他对“祖父”的想象,进而开启了那段历史,展现了先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目前,学校已连续七年举办校园情景喜剧比赛,参赛作品全部由学生自主创作。 除了话剧、音乐会、音乐节等。“我们全年有两项思想政治活动:一是弘扬延安精神的‘5.23音乐节’,二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10.15艺术节’。”中央军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音乐学院二胡副教授颜国伟教授介绍,“这两届艺术节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节日,更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政课堂’。 统筹推进,将“文艺思政课”纳入学校日常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文艺题材如何打动学生和观众?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青年运动史档案馆讲师、硕士生导师蒋国栋认为:“主要在于三个关键词。革命时代的解放,喊出了今天青年跨越时空的奋斗。” “我认为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和‘以情动人’的共鸣。”严刚敖伟说,“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舞台美术,不像书本理论那样分析,而是直接触及灵魂、赢得情感。当基本思维深深融入艺术之美时,就能超越简单的说教,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精神诉求。” 校园文艺作用如何更好发挥?蒋国栋说:“一是‘引发情感’。过去单纯的说教式传统教育很容易让学生对理论产生‘距离感’,而以歌曲、戏剧、舞蹈等为代表的文艺作品则会转化为情感上的真实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从‘知’到‘情’的深化。二是‘让’。” 具体性”。文学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搭建混凝土回到历史场景e和可理解的历史场景。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成为一种见多识广、明智的精神。三是“行动”。文艺思想和艺术作品不仅能感动人,还能启发人。当学生对作品中的场景感到惊讶和启发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价值感。这种融入内心的力量,会外化到行动中,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做出更重要的选择。 ”“客观上,艺术作品是思想、情感、观念、价值观的良好载体。通过创造性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元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构建教育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协作。”绍兴文理学院青委书记潘宜宇认为,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的资源要打破封闭状态,形成具有一定程度交集的“资源池”,构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协同体系。 从当前高校文艺、思想政治实践来看,党史、校史是创作题材的主要来源。接下来,我们该如何继续深挖、挖掘这个创意“富矿”呢? “要想成为‘作品’中的‘富矿’,最终成为‘优质产品’,我们需要在‘系统分类-微聚焦-时代解读-差异化呈现’的环节下更多的功夫。”蒋国栋建议,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党史、学校史等重大事件、人物进行系统分类,深入挖掘反映国家命运的历史细节;二是避免宏大叙事,善于发现‘小事’。”大历史中的人”;三是挖掘历史故事的当代价值,让其体现出来;多元化的文艺产品矩阵,最大限度地发挥文艺作品的传播力。” “要把高校文学艺术和思想政治工作长远地建立起来,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要让其‘落到实处’,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机制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严国伟说道。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第13页)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